登陆
与人建立信任的诀窍

发布于:2022-03-02作者:心理研究院

摘要: 信任的上策就是好好对待他人。

想获得人际信任,首先要理解信任的内涵,也就是真正能够降低他人信任成本(难度和代价)的方式。

 

一般人以为信任就是:说到做到。但这其实是对信任的误解,因为这等于把信任和完美主义捆绑在一起,但难道一个人犯了错、有事情做不到,他就不被信任吗?如果是这样,那信任根本超乎人性,因为世界上不会犯错的只有上帝。

 

反之,为什么有些人犯错、偶有失误,甚至能力可能没你好,有时候还不答应别人的请托,但为什么他们比你更受信任?想通这点,才能真正理解信任。

 

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,信任是心理认知的社会交换过程,一般有两种类型:



A. 社会交换论

 

这一派的学者认为信任有两种,一种是认知型的信任,一种是情感型的信任。

 

认知型的人习惯从认知层面,获取信任必须通过相关的证据,比如学历证书、考试成绩。

 

情感型则是指互相关怀等情感层面,就像我们从小认识的一些好朋友,他不见得能帮我们的忙,但他们始终愿意站在我们这一边,在我们受苦的时候能听我们抱怨等。

 

这告诉我们,受人信任不见得是你什么都帮对方做到,信任的重要基础是情感。真心得关心对方,重视对方的人,而不是与他有关的事物,对信任十分重要。



B. 经济交换论

 

这一派的学者认为信任有三种类型:计算型信任、个人型信任、制度型信任。

 

计算型信任将信任视为种种价值交换的机会,信任来自人与人之间契约的订定与完成。

 

个人型信任强调不算计,信任人,而不是契约本身,并且计算会减损个人信任。

 

制度型信任强调一个能够保证环境中每个人的机制,比如法律、规章等制度是信任的前提。

 

经济交换论发现计算型信任的缺点是,采取这种方式建立信任的双方无法建立长久关系。

 

个人型信任需要仰赖于制度型信任,毕竟人性有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面,一个对守信有保障,对失信有防卫与补偿的大环境,才能促使人们放心去信任。

 

毕竟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,计算也失去了意义,即使订定契约也没有保障。

 

也就是说,很多时候信任危机不是人的问题,而是环境与制度的问题。比如一个公司,下面的人为了业绩各种下三滥的手段都能用,管理层也不管,那么在这个公司,大家保护自己都来不及了,哪来的信任。





该怎么建立信任,通过上述两项理论,大体有三点:

第一点,建立信任之前先了解环境的制度。

 

如果你到新的环境,发现同仁不讲信用,强调利益等,那么也许你也别建立什么信用了,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。

 

第二点,先求不受伤害,再求最大效益。

接续第一点,假若环境对我们有保障,那么我们在建立关系时,先别急着追求要通过信任获得什么利益,我们先追求通过信任获得对自己的保护。

 

比如有一个机会,也许能让你获得很多报偿,但你失败的风险也很高,那么可能把机会让给别人,更能有助于你争取同仁的信任。



第三点,重视与人本身的交往,而不是能力、资源或其他人的部分

在两项模式中都告诉我们,信任的上策就是好好对待他人,老想在关系中只谈功能性,把人都当成彼此利用的机器,去掉情感层面和人际之间的心理需要,即使建立信任,那也是短暂的。

 



实现心理健康,
获得幸福绿光。
二维码已失效
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
二维码已失效
广西师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